仲春陪祀先师于太学

吾道乾坤大,神功宇宙长。
六经垂宪典,百世乐虞唐。
圣主崇殷礼,春丁启旧章。
制从天上下,诚在币先将。
斗柄回霄汉,黉宫列冕裳。
炉烟环殿袅,庭燎烛天煌。
飒沓韶钧奏,清芬黍稷芳。
舞容辉俎豆,歌吹杂笙簧。
肃肃神如在,颙颙气若藏。
致恭三献爵,饮福再升堂。
遥听青衿赞,稀闻玉佩锵。
松阴移晓月,人影散寒霜。
回首看车马,徐徐过庙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帝王在春天祭祀孔子的盛大仪式,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格局宏大 诗人用"吾道乾坤大"开篇,把儒家思想比作天地般广阔,暗示孔子学说影响深远。"六经垂宪典"指儒家经典成为治国准则,"百世乐虞唐"说后世都向往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

2. 祭祀场景描写 中间部分生动展现了祭祀场面:春天在太学(古代最高学府)举行隆重仪式,皇帝亲自参与。有袅袅升腾的香火、照亮夜空的火炬,还有庄重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容辉俎豆"写祭祀舞蹈,"歌吹杂笙簧"描述音乐演奏。

3. 仪式细节 诗中提到三次献酒(三献爵)、众人饮福酒等具体礼仪,还有官员们玉佩叮当的声音,青衫学子们的赞颂声。这些细节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想象当时的场景。

4. 结尾的余韵 最后用"松阴移晓月,人影散寒霜"收尾,描写仪式持续到破晓,月光下松影移动,参加者身上都落了寒霜。这个静谧的结尾与开头的宏大形成巧妙对比。

全诗通过时间顺序(从准备到结束)和空间转换(从宏观到细节),把一场庄严的文化仪式写得既气势磅礴又细致入微。不仅记录历史场景,更表达了古人对知识和礼制的敬畏之心。

刘大夏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