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佳趣为黄博士赋

屏迹慕閒旷,素有高世姿。
结茅谢尘鞅,澹然心自怡。
湖光涵几席,山色临书帷。
游鱼戏文藻,好鸟鸣高枝。
横琴芳树下,濯足清涧湄。
开樽酌美酒,挥毫赋新诗。
缅怀百年内,谁复同襟期。
一朝际休运,忽与云壑辞。
荐书达名姓,文采何陆离。
昨来居太学,横经拥皋比。
群才资乐育,讲授忘渴饥。
出处谅不偶,隐显固有时。
相期贵努力,补报方在兹。
他年谢簪绂,庶以慰心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从山林闲居到出仕为官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古代文人"隐居"与"出仕"两种生活状态的选择与平衡。

前半部分(前12句)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隐逸生活的美好: - 开篇直接点明主人公天性爱自由,远离喧嚣建茅屋独居 - 湖光山色环绕书房,鱼戏水藻、鸟鸣枝头的动态景物描写,像一组生动的自然纪录片镜头 - 抚琴树下、溪边洗脚、饮酒作诗的生活场景,传递出闲适自得的意境

中间部分(13-20句)笔锋一转,讲述人生转折: - 主人公原本以为会隐居终生,却意外获得机遇("休运"指好运) - 凭借出众文采被举荐,从山野来到太学(古代最高学府)任教 - 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培养人才,忘记了饥渴疲倦

结尾部分(最后4句)升华主题: - 点明人生机遇有定时,隐居或出仕都是合理选择 - 鼓励把握当下尽责尽力(教学育人就是在报效国家) - 最后留下开放式结局:将来功成身退再归隐,完成人生闭环

全诗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自然VS社会、独处VS群居、自由VS责任,通过主人公的生活转变,传递出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语言清新如"濯足清涧"的画面,又蕴含"隐显有时"的深刻思考,就像用田园诗的外壳包裹着人生选择的内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