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堂(为王晋玉题)

丈人居水南,未省价高索。
平生丘壑事,长啸天宇窄。
舍傍五株柳,宛是陶家宅。
舍南数亩园,似与人境隔。
方须漉酒巾,渐喜扶老策。
以兹不愿仕,偶然似彭泽。
青松手所种,抚之无愧色。
都忘岁月徂,不受霜霰迫。
是身等浮云,术也可不择。
持此百年间,常恐中道画。
旷哉遗世情,遇我眼不白。
问我来何时,胡为久于客。
我官亦易抛,行矣勿多责。
方从倦飞鸟,望林整归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由、淡泊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介绍主人公住在水边,不追求物质享受("未省价高索"),一生钟情山水自然,连天空都显得狭小("长啸天宇窄"),突显其心胸开阔。住处旁有五棵柳树,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宛是陶家宅"),南边的园子仿佛与尘世隔绝,暗示主人公过着隐士生活。

中间部分写主人公像陶渊明一样自己酿酒("方须漉酒巾"),渐渐习惯拄拐杖的老年生活。他不愿做官,就像当年的彭泽县令陶渊明。亲手种的青松让他问心无愧,忘记了时间流逝("都忘岁月徂"),也不受风霜逼迫。这里用青松象征坚贞品格,表达超脱世俗的态度。

最后部分以"浮云"比喻人生短暂,认为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术也可不择")。诗人担心人生中途停滞("常恐中道画"),羡慕主人公能超脱世俗("旷哉遗世情")。当被问及为何还在外漂泊时,诗人表示官职随时可抛,准备像疲倦的鸟儿归林一样返乡。

全诗通过对比主人公的隐逸生活和诗人的仕途羁绊,赞美了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语言朴实自然,多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营造出闲适恬淡的意境,最后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的渴望。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