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忠楼

闻说骊龙睡九渊,觉来头角去升天。
官封越国三千户,血食新安五百年。
锦轴尚标唐岁月,彩楼重见宋山川。
收藏石匣非无意,留与江南野史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忠诚与传奇的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和比喻传递深意。

前两句用"骊龙沉睡深渊后飞升"的传说开篇,暗喻主人公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的蜕变,就像龙从深渊腾空而起,充满戏剧性。三四句用具体数字展现功绩——"三千户封地""五百年香火",说明主人公(越国公汪华)不仅生前显贵,死后更被百姓长久纪念。

五六句通过"唐代锦轴"和"宋代彩楼"两个文物意象,巧妙串联两个朝代,既写实物的传承,更暗含精神的延续。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把功绩刻在石匣里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让江南百姓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全诗最妙的是把"劝忠"的主题藏在故事里:不直接说教,而是用龙腾九天的形象、跨越朝代的事物、百姓自发祭祀等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忠诚会被世代铭记"的道理。就像用连环画讲故事,画面感十足又意味深长。

崔鶠

崔鶠(yǎn),元佑进士,任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司户参军、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宣和六年(1124)起用为宁化军(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北宁化)通判,召为殿中侍御史。宋钦宗即位,以谏官召用,上书论蔡京之奸时,曾论及当时的文禁:“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此时北宋垂亡矣。他深知局势难以挽回,“每叹天下事不可为”(吕本中《师友杂志》),不久得挛疾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