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鹤楼次李西涯少师韵,寄凤山院长

扁舟鄂渚连宵泊,一尊聊伴楼头鹤。
月光照人如镜明,水色涵空更澄廓。
楼背小亭白石凿,裂处似有藤萝络。
欲将胜致付毛生,掌中杯酒且权阁。
淩晨历览周遭峰,村歌野曲鸣商宫。
官清万口诧奇遇,民隐九重偏易通。
战马千群卧芳草,山川百二皆春风。
濒江小歉亦偶尔,全活正赖青州翁。
中台大夫南国彦,胸中石渠⑴有其半。
经纶馀滴洒秋风,流水行云看染翰。
名楼秀句两争雄,千载题诗今再见。
凭栏独抱庙堂忧,举头懒识江山面。
酒酣携笛傍梅花,吹彻楚云飞碎练。
不须高语惊星辰,声名久已登霄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泊鄂渚(今武汉一带)时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开头写作者乘船夜泊,在月光下与黄鹤楼相伴。月光如镜,江水清澈,天空倒映其中,显得格外开阔。楼后的小亭有白石凿刻的痕迹,裂缝间仿佛有藤萝缠绕,这些细节让景色更显生动。

作者想把这美景画下来("付毛生"可能指画家),但暂且放下酒杯,先欣赏眼前的风光。清晨时分,他环顾四周山峰,听到村民的歌声与自然和谐相融。"官清万口诧奇遇"暗示当地官员清廉,百姓生活安宁,连皇帝("九重")也容易了解民间疾苦。

诗中用"战马卧芳草"的意象,表现太平盛世无战事,春风拂过山川。即使江边偶有小灾,也有贤能官员("青州翁")救助百姓。

后半部分赞美一位才德兼备的官员("中台大夫"),说他学识渊博如皇家藏书阁("石渠阁"),治理才能如秋风般清爽。他的诗文与黄鹤楼齐名,时隔千年再续诗篇。但这位官员并不沉醉于美景,而是心怀天下忧虑,甚至懒得抬头看江山——这种反差凸显了他的责任感。

最后以浪漫笔触收尾:酒醉后倚梅吹笛,笛声仿佛将云彩吹碎。作者说无需高声惊动星辰,因为这位官员的声名早已传遍天际。这里用夸张手法,将人间才德与天上星辰相比,充满豪情。

全诗巧妙融合写景、抒情、叙事、赞颂:既有"月光照人如镜明"的静美,又有"吹彻楚云飞碎练"的动感;既写太平盛世的"山川春风",又暗含"庙堂忧"的责任感;最终落脚于对德才之士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