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徐叔度
挟书走南北,未遂慷慨心。
纵横挥六合,一唱谐知音。
先王重刑典,履道暝幽寻。
英年昔美丽,娱游过吴林。
洒染翰墨场,高谈豁清襟。
慈堂庆龄算,芳萱树春阴。
欢荣继衰谢,乐极终哀深。
人生忽飘散,白首悲浮沈。
逶迤隔江汉,瞻忆徒登临。
栖迟恋故曲,会合联溪浔。
兴言涉远迹,老气今萧森。
潜鳞依旧沼,倦羽还幽岑。
物性尚怡逸,感兹意难禁。
危名贵勇退,薄宦宜投簪。
归休入乡社,浊酝堪穷吟。
纵横挥六合,一唱谐知音。
先王重刑典,履道暝幽寻。
英年昔美丽,娱游过吴林。
洒染翰墨场,高谈豁清襟。
慈堂庆龄算,芳萱树春阴。
欢荣继衰谢,乐极终哀深。
人生忽飘散,白首悲浮沈。
逶迤隔江汉,瞻忆徒登临。
栖迟恋故曲,会合联溪浔。
兴言涉远迹,老气今萧森。
潜鳞依旧沼,倦羽还幽岑。
物性尚怡逸,感兹意难禁。
危名贵勇退,薄宦宜投簪。
归休入乡社,浊酝堪穷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读书人漂泊半生的感慨,像一封写给老友的内心独白。
开篇说自己带着书卷走南闯北("挟书走南北"),年轻时也有豪情壮志,但理想没能实现。虽然结交过知音好友("一唱谐知音"),也曾在文人圈子里谈笑风生("高谈豁清襟"),但如今年老回首,只觉得人生像一场飘散的梦。
中间用对比手法写时光无情:曾经在江南游乐的英俊青年("英年昔美丽"),如今已是白头老人;母亲庆寿时种的萱草还在("芳萱树春阴"),但欢乐终会变成哀伤。这种"乐极生哀"的感悟特别戳心,就像我们翻老照片时的怅然。
最后诗人想通了:名声地位都是危险的("危名贵勇退"),当个小官不如回家种地("薄宦宜投簪")。想象他收拾行李回乡的画面——回到熟悉的池塘边("潜鳞依旧沼"),像疲倦的鸟儿归巢("倦羽还幽岑"),喝着家乡酒写写诗,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过来人"的透彻:年轻时觉得能闯出一片天,后来发现平凡才是答案。这种人生感悟放在今天也一样——我们996奋斗半生,可能最终向往的也不过是老家的一杯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