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惠老自上方来住广福寺

岁晚逢三友,身閒爱一丘。
喜闻孤锡至,又向白蘋留。
失笑拈花手,无人野渡舟。
个中须具眼,著语待公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友来访时的喜悦和恬淡的隐居生活,充满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四句写实景:年末时节遇到知心老友("三友"可能指松竹梅,也可能指三位好友),悠闲的生活中偏爱这一片山野。高兴听到老友拄着锡杖独自来访,又要在这白蘋丛生的水边多住几日。这里"孤锡"指僧人云游时带的锡杖,暗示老友是僧人;"白蘋"是水边植物,常象征隐逸。

后四句转入禅理:想到当年佛祖拈花示众的典故("失笑拈花"指禅宗"拈花微笑"的典故),如今在这荒野渡口,却找不到可以传法的渡船(暗指知音难觅)。但诗人认为这其中需要慧眼("具眼"指看透本质的眼光),等着老友用机锋妙语来点破禅机。

全诗妙在将日常交往写得充满禅趣,既有"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又暗含对佛法真谛的思考。最后两句尤其精妙,把老友相聚变成了禅宗问答,等待对方用智慧言语来启发自己,展现了文人雅士之间以禅会友的独特交往方式。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