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闽南地区(今福建一带)的生动生活画卷,用简单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前两句"潮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像两个特写镜头:
1. 农民们在潮汐灌溉的稻田里耕作,这种特殊种植方式带来丰收。一个"重"字既说稻穗沉甸甸,也暗示收成好。
2. 山路上遇到的行人,十个里有五个是僧人,直观表现出当地佛教的兴盛,就像现代人说的"三步一庙,五步一僧"。
后两句"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拉远镜头:
1. 白天的城市里,三座名山(可能指福州于山、乌山、屏山)上寺庙像蘑菇丛一样密集,用"千簇"这个夸张说法强调数量之多。
2. 夜晚的佛塔(七塔可能指福州白塔、乌塔等著名佛塔)亮起无数灯火,像现代城市夜景灯光秀,既写实又充满梦幻感。
全诗妙在:
- 数字运用巧妙(半、三、千、七、万),像用统计报告写诗
- 昼夜对比分明,白天看建筑,夜晚看灯光
- 不直接说"佛教盛行",而是用僧人比例、寺庙数量来侧面表现
- 最后一句尤其精彩,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古代佛塔灯火通明的壮观夜景
这种写法就像现在用手机拍短视频:先拍农民劳作的特写,再拍山路上穿僧袍的行人,最后用无人机航拍城市全景,配上"万家灯火"的滤镜效果。诗人用20多个字就完成了一段精彩的"城市宣传片"。
谢泌
(950—1012)歙州歙县人,字宗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端拱初为殿中丞,献所著文及《古今类要》。以直史馆改左正言。淳化间屡上书言时政得失,太宗称其任直敢言。真宗初,上疏论契丹事,主张屈己以求安宁。历知同州、福州、荆南、襄州,迁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以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