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竹庵师住补陀

水月澄慈性,风尘暗法颜。
诏从金殿出,袒挂紫衣还。
蜃气香浮刹,鳌身负宝山。
秦川天万里,何处是乡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离开繁华京城、前往海上佛国补陀山修行的场景,展现了修行者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前四句写高僧的品格与际遇:他像水中明月般纯净慈悲,但世俗风尘模糊了他的佛法容颜。皇帝从金銮殿发出诏书允许他离开,他脱下象征尊贵的紫色袈裟毅然启程。这里用"水月"比喻高僧澄澈的心灵,用"风尘"暗指世俗的污染,"紫衣"代表荣华富贵,凸显他舍弃名利的决心。

后四句描写海上佛国的奇幻景象:海市蜃楼般的香雾笼罩寺庙,巨龟驮着宝山的传说画面,充满神话色彩。最后笔锋一转,望着万里之外的秦川故土,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这种矛盾心理让诗歌更有层次——即便是得道高僧,也难完全割舍人间牵挂。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金殿与宝山、紫衣与袒挂、佛国与乡关),将宗教神圣感与人间烟火气巧妙融合,既赞美修行者的超脱,又不回避人性的真实,让读者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高僧形象。诗中"蜃气""鳌身"等意象奇幻绚丽,给修行主题增添了浪漫色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