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王参议孟育从事军中久矣今升左参政予与总镇两广太监陈公总兵官平江伯陈公重其为人而惜其去载酒饯行诗以华之

壬戌之春金榜开,百五十人同日喜。
三十年来渐凋谢,落落晨星不多矣。
怜君素有冰蘖操,作官久淹甘自已。
方今用贤尚恬退,忽报乔迁向南鄙。
我闻滇南古夷地,皇明抚有非昔比。
君能治理如中州,风俗应须变淳美。
瘴烟初消天日明,碧水丹山照金紫。
青油幕下行装发,囊箧萧条只图史。
府僚诸老尚含情,况我情怀曷能止。
江亭一杯聊叙别,浩浩长风布帆起。
到时若上五华山,东望传书慰知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官员为同僚王孟育升迁饯行而作,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真挚的同僚情谊和对友人品格的赞赏。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风俗应须变淳美"):
诗人回忆了三十年前和王孟育同榜中进士的往事,当时150人同时金榜题名,如今只剩下寥寥几人。特别称赞王孟育虽然长期担任小官("作官久淹"),但始终保持着像苦竹般清正的操守("冰蘖操")。现在朝廷重用淡泊名利的贤才,王孟育终于被提拔去云南任职,诗人相信他能把中原的治理经验带到边疆,改善当地风俗。

第二部分("瘴烟初消"到"囊箧萧条只图史"):
用生动的画面描写云南风光:瘴气消散后阳光明媚,碧水红山映照着官服金印。但更突出的是王孟育的清廉形象——他的行装简单,箱子里只有书籍,这个细节凸显了他不贪图物质的高洁品格。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写饯别场景。同僚们都依依不舍,诗人在江边设宴送行。看着友人的船帆乘着长风远去,最后叮嘱他到云南后,记得登上五华山向东眺望时给老友们来信。这个结尾既有"海内存知己"的深情,又暗含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落落晨星"比喻同年进士所剩无几,既形象又带有人生感慨
2. 通过"只图史"的细节描写,不着痕迹地赞美了友人的清廉
3. 把官场送别写得情真意切,没有套话,反而像老友话家常般自然
4. 对云南的描写突破了当时人对边疆"蛮荒之地"的偏见,展现出开明的政治眼光

这种诗在明代官场中很典型,既遵守了应酬诗的礼仪,又注入了真实情感,比一般的应景之作更有生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