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纵囚论
国家有常典,执法尝持平。
好生原盛德,岂容民幸生。
唐宗昔纵囚,一时博美名。
放遣约自归,及期果如盟。
匪直信义孚,感格由至诚。
市恩以骫法,纪纲自此轻。
即云出恻隐,兹举难再行。
缅怀三代上,王道本人情。
好生原盛德,岂容民幸生。
唐宗昔纵囚,一时博美名。
放遣约自归,及期果如盟。
匪直信义孚,感格由至诚。
市恩以骫法,纪纲自此轻。
即云出恻隐,兹举难再行。
缅怀三代上,王道本人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唐太宗"纵囚"(释放囚犯回家探亲并约定返回)的故事,作者对此事提出了理性思考。
全诗分为三层意思:
1. 首先亮明观点:国家要有稳定的法律,执法必须公平。虽然仁慈是美德,但不能让百姓钻法律空子(前四句)。这里用"常典""持平"强调法律的严肃性。
2. 接着分析唐太宗纵囚事件:虽然这件事让太宗获得了好名声,囚犯也守信用地回来了,看似展现了诚信美德(中间六句)。但作者尖锐指出,这是用私恩破坏法律,会导致法律威严受损。就算出于同情心,这种做法也不值得推广。
3. 最后提出理想治国之道:作者怀念上古三代的治国方式,认为真正的王道应该建立在符合人情的基础上(末两句)。这里暗指唐太宗的做法虽然有人情味,但不符合治国常理。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历史故事引发对法治的思考 - 既肯定唐太宗的善意,又指出其弊端 - 提出"法律威严"与"人情关怀"如何平衡的永恒命题 - 语言平实但说理透彻,像一位智者娓娓道来
本质上,这首诗讨论的是"情与法"的关系问题,对今天的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再好的初衷也不能破坏法律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