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邢氏的年轻寡妇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惨遭遇,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她的孤独与痛苦。
开篇用"东坑茅舍薄斜阳"描绘破败的茅屋和微弱的夕阳,暗示主人公生活的凄凉。"少妇含冤祇自伤"直接点明这位年轻寡妇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只能独自哀伤。
中间四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门口两只老虎象征凶恶的压迫者,与屋内一盏孤灯形成反差;"换油未了"写她连灯油都要精打细算,却还要承受"别室掩泪"的屈辱。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
结尾最为震撼:在撕扯布帛的声音中(可能是自尽的征兆),人们都已散去,连象征礼教的"海桃"(古代祭祀用品)都无法为她主持公道。最后一句质问"何处问纲常",直接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全诗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动作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受压迫女性形象,感受到她在封建伦理压迫下的无助与绝望。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画面和细节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