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

曲磴回初地,抠衣入化城。
磬中闻石语,檐外见云行。
险路逢僧坦,畸情对佛平。
能寻此际乐,不必话无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登山访寺的体验,通过五个层次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 登山过程(前两句)
诗人沿着曲折的石阶(曲磴)来到山寺,整理衣衫进入佛门圣地。"初地""化城"这些佛教用语被转化为具象的登山场景,就像现代人爬山时整理运动服进入景区一样自然。

2. 感官体验(三四句)
这里运用了通感手法:石磬声仿佛让石头开口说话(听觉转听觉),屋檐外可见流云飘动(视觉动态)。就像我们旅游时听到钟声回荡,抬头看见云彩流动的沉浸式体验。

3. 心境转变(五六句)
"险路逢僧坦"是双关——既指山路遇僧人后变平坦,也暗喻人生困惑在佛门得到开解。"畸情对佛平"说各种杂念在佛像前归于平静,如同现代人面对压力时,在宁静环境中自然放松。

4. 生活哲理(末两句)
诗人提出:能体会当下登山的快乐(此际乐),就不必刻意追求"无生"这种佛教概念。这类似现代人说的"活在当下"——享受过程本身比执着理论更重要。

全诗妙在将禅意融入日常:石阶、钟声、流云等普通景物,通过诗人的感悟都成了心灵疗愈的媒介。最后两句尤其接地气,像朋友聊天般告诉我们:快乐不必深奥,眼前的美好就足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