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晦日作 其四
我生始一岁,祖母躬鞠之。
手自调饮食,卧起无暂离。
纤悉到衣履,拮据念载奇。
诸孙亦已多,我独育如儿。
八旬奄在迩,危疾势莫支。
惊闻驰一骑,暮踏荒山陲。
欲一视晨昏,扬鞭指燕逵。
三至市有虎,流言周公疑。
白云不可见,南望徒涟洏。
手自调饮食,卧起无暂离。
纤悉到衣履,拮据念载奇。
诸孙亦已多,我独育如儿。
八旬奄在迩,危疾势莫支。
惊闻驰一骑,暮踏荒山陲。
欲一视晨昏,扬鞭指燕逵。
三至市有虎,流言周公疑。
白云不可见,南望徒涟洏。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祖母的养育之恩(前八句) 诗人回忆自己刚出生时,祖母像对待独生子一样亲手抚养他。从"亲手调奶粉"到"熬夜盖被子",连衣服鞋子都亲自打点。特别打动人心的细节是:明明家里孙子很多,祖母却唯独最疼爱诗人。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无私奉献的传统老人形象。
2. 生死时速的奔丧(中间六句) 当得知八十多岁的祖母病危,诗人立刻策马奔向家乡。这里用"暮踏荒山"的赶路画面,配合"扬鞭指燕"的急切动作,让人仿佛看见诗人恨不得插翅飞回的焦灼。但紧接着笔锋一转,用"三人成虎"的典故暗示:可能有人散布谣言阻挠他尽孝。
3. 永远的遗憾(最后四句) 当诗人赶到时,祖母已经像白云般飘逝,只留下他对着南方流泪。这个结尾特别戳心——我们常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正是这种赶不及见最后一面的终生遗憾。诗中"涟洏"(眼泪不断)这个词,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能表现无声的悲痛。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做饭盖被这些日常小事,堆砌出最厚重的亲情;用赶路这个具体动作,承载最急切的牵挂;最后用"看白云"这个意象,把死亡写得既轻盈又沉重。这种把大情感寄托在小细节里的写法,正是中国传统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