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从子伦画山水

我本山中人,颇有爱山癖。
何人写秋山,秀色如可食。
天河露下秋汉白,挹露磨空洗秋色。
炯如洞庭水浸青芙蓉,倒影天光湛空碧。
又如飞龙天外来,鳞鬣森森插霜戟。
远屿瀰茫隔烟浦,冷云湿翠愁痕古。
便从海上访三山,又恐征帆迷处所。
若耶溪,在何处,归去来,山中住。
道逢仙人紫绮冠,指点丹崖是征路。
寄书松竹问平安,莫嫌老子来迟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爱山之人对山水画的痴迷与向往,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隐逸情怀。

开头四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我本就是山里人,特别爱山"。他看到画中秋山的秀美景色,甚至觉得这秀色可以"当饭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画作的喜爱。

接下来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绘画中景色:秋夜的露水像从天河落下,洗净了秋色;画面像洞庭湖浸着青荷花,倒映着碧蓝天空;又像一条飞龙从天而降,鳞片如霜戟般锋利。这些比喻把静态的画作写得活灵活现。

中间部分写画中远景:迷茫的小岛隔着烟雾,冷云带着湿气的翠色透着古朴的忧愁。诗人看着画,甚至想乘船去海上寻访仙山,又怕迷路,展现了看画入迷的状态。

最后八句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愿望:想回到若耶溪(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隐居,路上遇到穿紫衣的仙人,指引他去丹崖仙境。结尾说"给山中的松竹捎个信,别嫌我来得晚",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一幅山水画写得如同真实仙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隐逸生活的心情。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新奇,读来仿佛能看见那幅令人神往的山水画卷。

于立

南康庐山人,字彦成,号虚白子。博学通古今,善谈笑。不求仕进,以诗酒放浪江湖间。有《会稽外史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