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
志学耻传习。
弱冠阙师友。
爱悦夫子道。
正言思善诱。
删次起实沉。
杀青在建酉。
孤陋乏多闻。
独学少击叩。
仲冬寒气严霜风折细柳。
白水凝涧溪。
黄落散堆阜。
康哉信股肱。
惟圣归元首。
独叹予一人。
端然无四友。
弱冠阙师友。
爱悦夫子道。
正言思善诱。
删次起实沉。
杀青在建酉。
孤陋乏多闻。
独学少击叩。
仲冬寒气严霜风折细柳。
白水凝涧溪。
黄落散堆阜。
康哉信股肱。
惟圣归元首。
独叹予一人。
端然无四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作品,表达了他钻研儒家经典的感悟和孤独心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求学之路的艰辛 开头用"志学""弱冠"这些人生阶段,坦承自己年轻时缺乏良师指导,全靠自学孔子思想。用"删次起实沉"(反复修改)、"杀青在建酉"(成书于秋季)这些具体细节,生动展现了著书过程的艰辛,就像现代人熬夜写论文一样不易。
二、冬日景色的隐喻 诗中"寒气折细柳""白水凝涧溪"的冬景描写,实际是双重隐喻:既真实描写了仲冬时节的萧瑟(柳枝冻断、溪水结冰),又暗喻钻研学问时遇到的思维困境。特别是"黄叶堆满山丘"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疑难问题。
三、圣贤相伴的孤独 结尾处最耐人寻味。作者虽然称赞圣贤如"股肱"(得力助手),但突然转折说"独叹予一人",用端坐时没有"四友"(可能指孔门四科弟子)的画面,道出思想交流的渴望。这种孤独感,就像现代学者在专业领域找不到知音时的寂寞。
全诗妙在将学术追求、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自然融合,让读者看到:即便是皇帝钻研学问时,也会遇到和普通人相似的困惑与孤独。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萧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