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见《秘府论》)

夜台一闭无时尽,逝水东流何处还(失题)?
田家收已尽,苍苍只白茅(失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通过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生命感悟。

第一联"夜台一闭无时尽,逝水东流何处还"用两个经典意象表达死亡与时间的无情。"夜台"指坟墓,一旦关闭就永不开启;"逝水"象征时间,像河水一样永远向前不回返。两句都在说:生命消逝后就无法重来,时间流逝后也无法倒流。

第二联突然转到田园景象:"田家收已尽,苍苍只白茅"。庄稼收割后的田野,只剩一片白茫茫的茅草在风中摇曳。这个画面既写实又象征——就像人生繁华落尽后的苍凉。收割后的空旷田野,暗示着生命终将归于虚无。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先用抽象概念讲生死,再用具体画面引发共鸣。两联看似不相关,实则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意象自己去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崔曙

崔曙(?—739年),一作署,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人 ,唐朝状元、诗人。崔曙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