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著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采菱角、捡翠鸟羽毛的日常场景,但通过重复的"采菱拾翠"四个字,把平凡劳动变成了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

上片开头用"采菱拾翠"点出劳动场景,说这样美好的名字(指"采菱拾翠"这个动作)配得上谁呢?暗示只有词中的"使君"(女子心上人)才配得上。接着写女子把劳动所得(珍珠般的菱角)装饰在裙子上,梳着新发型劳动,把日常劳作写得像在精心打扮。

下片转入更亲密的描写。"深怜轻拍"写两人互动,一双手采菱的动作突然变成"绣衾下抱著"的亲密画面,把劳动工具(菱角、翠羽)的香气和肌肤之亲联系起来。最后说要把这些"采菱拾翠"的成果带到京城去寻心上人,把劳动成果变成了爱情信物。

全词妙在: 1. 用重复的"采菱拾翠"串起全篇,像劳动时的节奏 2. 把劳动场景自然过渡到爱情场景 3. 用具体物品(珍珠、罗裙、绣衾)营造出香艳感却不低俗 4. 把普通农活写出了贵族气息,又不失生活真实感

就像用手机拍日常视频,却拍出了电影质感,把采菱这样的农活写出了贵族少女恋爱日记的感觉。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