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董彦孚韵兼简之南
大门江南英,诗名重当时。
儿时得其藁,同辈争诵之。
不及拜诸门,常恨生苦迟。
只今诸孙子,籍甚皆能诗。
大篇每投我,孰非黄绢辞。
我诗不成句,落笔为众嗤。
如人食土炭,嗜好终不移。
君何独赏味,与众真异驰。
相望巷南北,不面令我思。
歌声亦若哭,此意谁当知。
阿大一门杰,相为尘外期。
风流竹林会,应许仲容随。
儿时得其藁,同辈争诵之。
不及拜诸门,常恨生苦迟。
只今诸孙子,籍甚皆能诗。
大篇每投我,孰非黄绢辞。
我诗不成句,落笔为众嗤。
如人食土炭,嗜好终不移。
君何独赏味,与众真异驰。
相望巷南北,不面令我思。
歌声亦若哭,此意谁当知。
阿大一门杰,相为尘外期。
风流竹林会,应许仲容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董彦孚和之南的,表达了对他们才华的欣赏,以及自己诗艺不精的谦逊,同时流露出对知音难得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赞美董家诗才(前八句): - 开篇就说董家是江南的才俊,诗名远扬。 - 作者小时候就见过董彦孚的诗稿,当时同龄人都抢着诵读。 - 遗憾自己生得晚,没能当面请教。 - 现在董家的后代也都擅长写诗,经常给作者寄来佳作。
2. 自谦与知音难觅(中间八句): - 作者谦虚地说自己写的诗不成样子,常被人嘲笑。 - 用"吃土炭"的比喻,说自己品味奇怪(指诗风与众不同)。 - 但董彦孚却特别欣赏他的诗,和大众眼光不同。 - 两人住得很近却见不到面,让作者很是想念。
3. 以古喻今表期待(最后四句): - 用"竹林七贤"的典故,把董家比作魏晋时期的名士团体。 - 希望自己能像阮咸(仲容)跟随叔父阮籍那样,加入他们的文人雅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活化的比喻(吃土炭)让抽象的诗风变得具体 - 通过"住得近却见不到"的矛盾突出思念之情 - 结尾用历史典故含蓄表达想加入文人圈的愿望 - 在赞美他人时保持真诚,自嘲时又带着幽默
作者通过这首诗完成了三重表达:对朋友的赞美、对自己诗风的辩护、对文人友谊的向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之间既相互欣赏又保持自我的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