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堠谣

始安江岸侧,有妇行随夫。
担持畚与锸,一身多泥涂。
我行时借问,夫言妇已叹。
烽堠设何为,使我连村困。
前夜吏到舍,叱喝府帖下。
一丁出百砖,十户供万瓦。
典尽儿女衣,稍具砖瓦资。
更驱自转运,营造不待时。
嗟我生为农,舍业从墁工。
田秧虽得插,废弃如枯葑。
秧枯即绝食,饿死行可必。
谁言兵卫民,我死彼却逸。
瘦妻何挛挛,甘与同罹患。
犹胜有独在,忍饿为寡鳏。
此邦虽边鄙,同是天赤子。
乐岁有灾凶,皇天那知此。
国家久承平,军剧岂宜轻。
愿告守土吏,勿使民恨兵。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古代苛捐杂税对百姓的压迫。

开头描写一对农民夫妻在江边干活,浑身是泥。诗人问他们怎么回事,丈夫叹气说官府要修烽火台(古代军事警报设施),逼着老百姓出钱出力。每家要交一百块砖,十户人家就得凑一万块瓦。这对夫妻为了凑钱,连孩子的衣服都典当了。

最惨的是农活全耽误了。丈夫被迫去工地干活,田里的秧苗没人管都枯死了。农民靠种地吃饭,秧苗死了等于断了活路。丈夫悲愤地说:"都说当兵的保护百姓,我们饿死了他们倒活得自在。"

妻子虽然瘦弱,却坚持陪着丈夫一起受苦。她觉得这样比独自活着当寡妇强,至少夫妻能同甘共苦。诗人最后发出呼吁:虽然这里是边疆,但百姓也是人啊!希望当官的能体恤民情,别让老百姓恨当兵的。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具体事例揭露社会问题,像现在"曝光"黑心工程 2. 夫妻对话特别真实,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 3. 最后那句"别让老百姓恨当兵的",直接点明官逼民反的危险 4. 用枯死的秧苗比喻百姓的生计,画面感很强

简单说,这就是古代版的"苛政猛于虎"故事,让人看到在宏大工程背后,普通百姓付出的血泪代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