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头堡宿三堡小楼上

砂碛东西黄堧禾,泉疏高派落坡陀。
日烘桑叶红于蓼,风逗云芽蒲似罗。
野店华人求阿什,绛衣回女唤央哥。
晚来且喜看山便,重屋凭栏敞四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北边疆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生活气息。

前四句写旅途中的自然风光: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上,偶尔能看到一些庄稼;高处引来的泉水顺着山坡流淌。阳光把桑叶晒得比蓼草还红,微风吹动云朵般的蒲草,轻软得像罗纱。这里用鲜明的色彩对比(黄沙、红桑、绿蒲)和生动的比喻(云芽、罗纱),让西北干旱地区的景色显得意外地鲜活。

中间两句记录有趣的民俗见闻:汉族小店老板用当地语言喊着"阿什"(可能是某种商品或招呼语),穿着红衣服的维吾尔族姑娘呼唤着"央哥"(可能是人名或昵称)。这两个音译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瞬间让读者感受到边疆地区多民族交融的独特氛围。

最后两句写傍晚时分:作者高兴地发现这个小楼很适合观景,站在四面敞开的阁楼上,可以尽情欣赏远山风光。"重屋"指两层小楼,"四阿"是四面敞开的结构,这种建筑形式既实用又充满地域特色。

全诗妙在把艰苦的边疆旅行写得趣味盎然——干旱的戈壁里有精心灌溉的农田,简陋的驿站里有多民族互动的温情,风尘仆仆的旅途中还能找到观景的乐趣。作者用明快的笔调,把西北边疆的苍茫与生机、艰辛与诗意完美融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