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冬日雪后城墙的壮美景象,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对比。
前两句用生动的比喻写积雪覆盖的城墙:城墙像用千块白玉雕琢而成("千雉琼瑶"),但积雪太厚实,连雕刻的纹路都看不清了("琢不开"),只看到高低起伏的雪白轮廓("凹凸混皑皑")。这里把坚硬的城墙比作易碎的玉石,形成奇妙反差。
后两句突然转折:虽然京城寒意已尽、春意如海,但这片雪景却让人想起南方秦淮河的月光。诗人用"不似"二字制造出时空跳跃——眼前的北国雪景,竟勾起了对江南月色的回忆。这种跨越空间的联想,让雪景平添几分温柔韵味。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积雪"与"月光"这两个白色意象暗中相连:城墙的雪白让人联想到秦淮的月白,坚硬的冰雪在诗人笔下化作了柔和的月光。通过这种巧妙的意象转换,把北方的壮美和南方的柔美融为一体,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