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福宁旋省度白鹤岭 其二
昨出泰山道,不惊泰山高。山麓犹挽车,邪许随鸣钟。
仰瞻但雄伟,峭峻非所褒。兹岭即州镇,敢向乔岳骄。
胡为更耸峙,孟隘加韩豪。绝壁坏通马,人行若升猱。
傥使移东封,知让谁摩霄。共惜堕荒僻,难役群灵朝。
岂悟无佛处,称尊名易标。彼都土基厚,此邦地势凹。
彼所谓平地,高于此山腰。村郭隶半天,突出唯山椒。
讵同宁德县,坐堑观岧峣。我论祇凭臆,客来为解嘲。
在山竞言山,当局鉴多淆。谁为汗漫游,海上评沃焦。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翻越白鹤岭时的所见所感,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山势的特点,充满哲思。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难役群灵朝")用泰山和白鹤岭作对比。作者说昨天经过泰山时并不觉得它特别高,因为山脚还能拉车,山顶也不算陡峭。而眼前的白鹤岭虽然只是地方小山,却比泰山更险峻——绝壁连马都过不去,人得像猴子一样攀爬。作者开玩笑说:要是把这山搬到泰山边上,说不定泰山都要让出"最高峰"的名号呢!这里暗含讽刺:有些事物因为处在偏远地区("堕荒僻"),反而更容易显得突出。
第二部分("岂悟无佛处"到"坐堑观岧峣")揭示了更深层的思考。作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有些地方本身海拔就高,那里的平地可能比其他地方的山腰还高。就像白鹤岭上的村庄看似在半空,其实是因为整体地势高。这就像生活中,某些人看似成就突出,可能只是占了"起点高"的便宜。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作者自嘲说这些只是个人主观感受,可能像"当局者迷"一样不够客观。最后用"海上评沃焦"的典故(传说中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暗示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受限于观察角度。
全诗妙在把爬山体验升华成人生哲理:我们常被表面现象迷惑,就像看山的高度会受参照物影响一样。处在优势环境的人可能不觉得自己高,而条件艰苦的地方稍有成就就容易显眼。作者提醒我们要跳出局限视角,才能看清事物本质。诗中"无佛处称尊"等句子,至今仍是常用的俗语,道破了"矮子里拔将军"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