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晦

七月忽逢晦,悲秋竟若何。
破羌无妙略,中圣有狂歌。
世味羞尝鼎,心源欲静波。
由来麋鹿性,幽兴满烟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七月末的秋天,内心充满忧愁和无奈的情感。

开头“七月忽逢晦,悲秋竟若何”写的是七月突然进入尾声,秋天将至,诗人感到悲伤,但又无可奈何。这里的“晦”指月末,也暗指心情的黯淡。

“破羌无妙略,中圣有狂歌”两句,前一句说自己没有高明的策略去解决现实困境(“破羌”可能借指现实中的难题),后一句则写自己只能借酒消愁,在醉意中放声高歌,表达内心的苦闷。

“世味羞尝鼎,心源欲静波”是说诗人对世俗的名利滋味感到厌倦(“尝鼎”比喻尝试世间百态),内心渴望平静,像水面一样不起波澜。

最后“由来麋鹿性,幽兴满烟莎”点明诗人的本性像麋鹿一样自由不羁,喜欢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烟莎”指野外的草木),表达了他向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心境。

整首诗的核心是写诗人在秋天来临时的感伤,对现实无奈,但又保持洒脱的性情,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安宁。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自由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