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及时雨后,万物复苏、朝堂欢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君王仁政的赞美和期待。
前四句写雨后天晴的清新景象:乌云散去,军队收兵(象征战事平息),天空澄澈无尘,千里大地重现绿意。这里用"振旅"(收兵)和"扫天"(放晴)两个动作感很强的词,让画面生动起来。
中间四句转到朝廷庆贺的场景:清晨官员们踏着湿润的沙路去朝贺,宫殿的琉璃瓦泛着翠光,祥瑞之气扑面而来。诗人特别提到听说皇帝节俭(避斧扆指减少仪仗),撤下了珍贵的龙须笋(名贵食材)来招待群臣,这些细节展现了明君风范。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君王这份爱惜万物的仁心,能像尧舜那样造福天下。这里用"尧舜"这个古代明君的象征,既是对君王的期许,也暗含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全诗用雨后天晴比喻政治清明,通过自然景象与朝堂场景的切换,把普通的雨写得气象宏大。最妙的是结尾的升华,从一场雨联想到治国之道,显得既自然又深刻。
林之奇
(1112—1176)宋福州侯官人,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官校书郎。时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之说,之奇言此书为邪说。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奉祠家居。吕祖谦曾从之学。卒谥文昭。有《尚书集解》、《拙斋集》、《观澜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