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仲冬紫阁寺聊句

白石太古水,苍厓六月冰。
昏明咫尺变,身世逗留增。
桥与飞霞乱,人间独鸟升。
风泉冷相搏,楼阁暮逾澄。
反覆青冥上,跻攀赤日稜。
呗音允别壑,塔影吊寒藤。
仙掌挂太一,佛坛依古层。
岩喧闻斗虎,台静下饿膺。
晴槛通年雨,浓萝四面罾。
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潭碧寒疑裂,钟清远自凝。
阳陂冬聚筍,阴壁夏垂缯。
有客饶佳思,高吟出远凭。
雄心翻表裹,远目著轩腾。
岑寂来清夜,沈冥接定僧。
宿猿深更杳,落木静相仍。
松竹高无奈,烟岚翠不胜。
甘酸收脱实,坳隩布清塍。
北野才沈著,南天更勃兴。
恣睢超一气,黤黕起孤鹏。
并涧寒堪摘,看云重欲崩。
行中向背失,呼处下高应。
庭树巢金爵,樵儿开玉绳。
断香浮缺月,古像守昏灯。
乳管明相照,莎髯绿自矜。
深疑啸神物,{左危右支}欲敌殽陵。
俯仰孤心挠,回翔百感登。
书画风动壁,诗唏涕霑膺。
岁月看流矢,心肠剧断絙。
追攀初有象,悲愤遂相乘。
故赏知无遁,遗灵若此凭。
依然忍回首,愁绝下崚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紫阁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在宏大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

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变幻 诗的开篇就用"白石太古水,苍厓六月冰"这样强烈的对比,描绘出寺庙周围古老而冷峻的自然环境。诗中充满了动态的自然描写:桥与飞霞交织、独鸟飞升、风泉相搏、雾气蒸腾,这些画面既壮阔又充满动感。诗人特别擅长捕捉光影变化,"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这样的句子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阳光穿透雾气的景象。

时间与空间的哲思 "昏明咫尺变"暗示了光线的快速变化,也隐喻人生际遇的无常。"身世逗留增"表达了在这样宏伟的自然面前,人愈发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塔影、寒藤、古像、昏灯这些意象都带着时间的厚重感,与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形成对比。

孤寂与超脱的心境 诗中多次出现孤独的意象:独鸟、定僧、宿猿,都烘托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氛围。诗人时而想要超脱("雄心翻表裹"),时而又陷入沉思("俯仰孤心挠"),表现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最后"愁绝下崚嶒"的收尾,更是将这种复杂心绪推向高潮。

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运用了大量新颖的比喻:把阳光比作可以"摘取"的东西,说看云时云"重欲崩",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充满张力。声音的描写也很独特,钟声"清远自凝",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寺庙中的断香、古像、昏灯等细节描写,营造出古朴幽深的意境。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长卷,既有泼墨山水的豪放,又有工笔细描的精致。诗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最终将外在景观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苏舜元

(1006—1054)绵州盐泉人,字才翁。苏易简孙。仁宗天圣七年赐进士出身。明道中为扶沟主簿,出粟救济饥荒。景祐四年知咸平县,迁殿中丞,移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庆历三年改太常博士,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皇祐元年知扬州,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莅官办事果决,所至裁制强黠。为人精悍任气节,诗歌豪健,尤善草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