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伍尉

边城二月河冰开,千里万里春风来。
春风吹面雪如掌,忽闻冻雨洒窗响。
念君当上古轮台,令我临风发遐想。
昔人征战今人耕,剑河饮马雪海行。
轮台城头汉月白,走马川边一川石。
石应烂尽月常明,来照霜前夜行客。
贺兰山树青未青,送行多向十里亭。
男儿投笔封万户,莫言此去常辛苦。
美人帐下昼弹筝,大将营中夜挝鼓。
只道儒冠能误人,却将毛颖自随身。
呼儿牵过大宛马,骑出阳关不见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早春的壮阔画卷,同时表达了送别友人从军时的豪迈情怀。

开头四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二月边塞冰雪初融,春风跨越千里而来,但这里的春风不是温柔的,而是夹杂着雪片拍脸、冻雨敲窗的凛冽。这种反差生动展现了边塞独特的气候特征。

中间部分通过"轮台""剑河""雪海"等典型边塞意象,构建出宏大的时空感。诗人用"石会风化而月光永恒"的比喻,暗喻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志向将超越时间。这里既有对历史的追忆("昔人征战"),也有对现实的描写("今人耕"),形成古今交织的厚重感。

送别场景写得尤为动人:在贺兰山树木未绿的早春,人们在十里长亭相送。诗人用"投笔从戎"的典故鼓励友人,描绘了军营中白天听筝、夜晚擂鼓的生动画面,既表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也突出了其中的豪情。

最后四句特别精彩:人们总说读书耽误前程,但诗人却带着毛笔(象征文人气节)从军。结尾"骑出阳关不见尘"的潇洒画面,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展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从军报国的典型精神风貌。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矛盾中的统一:边塞的苦寒与内心的炽热,文人的儒雅与将士的豪迈,历史的沧桑与当下的壮志,都在诗人笔下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