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庙

百世子胥庙,犹存寂寞中。
鞭尸生快怨,抉眼死遗忠。
故国古今梦,怒涛朝夕风。
登临一长啸,斜日海门红(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五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参观伍子胥庙时的感慨。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名臣,为报父兄之仇,曾鞭打仇人楚平王的尸体,后来被吴王夫差赐死,死前要求把眼睛挂在城门上,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诗的前两句说伍子胥庙历经千年依然存在,但显得很冷清寂寞。三四句用"鞭尸"和"抉眼"两个典故,概括了伍子胥生前死后的忠烈事迹。五六句写眼前的景色:钱塘江的怒涛日夜不停,就像伍子胥的怨气千年不散。最后两句是诗人登高远望,对着落日下的海门(钱塘江入海口)发出长啸,夕阳把海门映得通红,这个画面既悲壮又苍凉。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眼前景物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伍子胥这位悲剧英雄的敬仰和同情。诗中的"怒涛"既是实写钱塘江潮,也象征着伍子胥的怨愤之情,最后血红的落日更强化了这种悲壮感。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悲情。

鲍寿孙

宋代官吏,字子寿,号云松,歙县(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三年(1267)领江东乡荐,时年十八。元至元、贞元间为宝庆州学教授。事见《桐江集》卷一《鲍子寿诗集序》、《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今录诗五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