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的历史教训。
前两句说两国原本靠着真诚的承诺和平共处了二十多年,就像小朋友拉钩约定那样认真对待边界划分。这里的"画山河"用画画来比喻划分国界,显得既庄重又带着天真的信任。
后两句突然转折:谁能想到对方会背弃誓言,宁愿让国家覆灭也要毁约。最后一句特别犀利,用"马韩哥"这个具体人物(可能指当时的外交使者)来质问:我们当初怎么会轻信这个人的话呢?
全诗用简单的对比手法,前两句写美好约定,后两句写残酷现实。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被欺骗后的痛心疾首,就像现代人遭遇朋友背叛时说的"我当初怎么会相信他"。诗人通过这个历史事件,其实是在提醒后人:国际交往中光靠信任不够,还要有保障机制。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