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十一首
不厌东溪绿玉君,天坛双凤有时闻。
一峰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绛云。
万枝朝露学潇湘,杳霭孤亭白石凉。
谁道乖龙不得雨,春雷入地马鞭狂。
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
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
青岚帚亚思吾祖,绿润偏多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迸玉闲抽上钓矶,翠苗番次脱霞衣。
山童泥乞青骢马,骑过春泉掣手飞。
须题内史琅玕坞,几醉山阳瑟瑟村。
剩养万茎将扫俗,莫教凡鸟闹云门。
一溪云母间灵花,似到封侯逸士家。
谁识雌雄九成律,子乔丹井在深涯。
燕燕雏时紫米香,野溪羞色过东墙。
诸儿莫拗成蹊笋,从结高笼养凤凰。
一节呼龙万里秋,数茎垂海六鳌愁。
更须瀑布峰前种,云里阑干过子猷。
丘壑谁堪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
会当小杀青瑶简,图写龟鱼把上天。
玄圃千春闭玉丛,湛阳一祖碧云空。
不须骚屑愁江岛,今日南枝在国风。
一峰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绛云。
万枝朝露学潇湘,杳霭孤亭白石凉。
谁道乖龙不得雨,春雷入地马鞭狂。
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
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
青岚帚亚思吾祖,绿润偏多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迸玉闲抽上钓矶,翠苗番次脱霞衣。
山童泥乞青骢马,骑过春泉掣手飞。
须题内史琅玕坞,几醉山阳瑟瑟村。
剩养万茎将扫俗,莫教凡鸟闹云门。
一溪云母间灵花,似到封侯逸士家。
谁识雌雄九成律,子乔丹井在深涯。
燕燕雏时紫米香,野溪羞色过东墙。
诸儿莫拗成蹊笋,从结高笼养凤凰。
一节呼龙万里秋,数茎垂海六鳌愁。
更须瀑布峰前种,云里阑干过子猷。
丘壑谁堪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
会当小杀青瑶简,图写龟鱼把上天。
玄圃千春闭玉丛,湛阳一祖碧云空。
不须骚屑愁江岛,今日南枝在国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竹十一首》描绘了竹子的种种形态和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这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传达出竹子的高洁、坚韧和不凡。
首先,诗人将竹子比作“绿玉君”,突出了它的青翠和珍贵。竹子在天坛与双凤相伴,象征着它的高贵和不凡。接着,诗人描绘了竹子在晨光中的姿态,仿佛朝拜仙境一般,展现出一种神圣的美感。
诗中提到的“万枝朝露学潇湘”,形象地描绘了竹叶上的露珠,仿佛在模仿潇湘的美丽。而“杳霭孤亭白石凉”则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竹林的宁静与深远。
诗人还通过“春雷入地马鞭狂”这样的比喻,形容竹子在春雷的激发下迅速生长,充满了生命力。竹子的坚韧和顽强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继续以各种形象来描绘竹子。比如,“万竿如瓮锁龙泓”形容竹林密集,仿佛锁住了深潭中的龙,展现出竹林的浩大和神秘。“惊巢翡翠无寻处”则描绘了竹林中鸟儿的惊飞,增添了竹林的生机与活力。
诗人还提到了竹子与历史文化的联系,比如“青岚帚亚思吾祖,绿润偏多忆蔡邕”,表达了对祖先和古代文人的怀念。竹子在这里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承载了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最后,诗人通过“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这样的诗句,表达了竹子可能在风雨中化龙的想象,赋予竹子一种神话般的力量和神秘感。
总的来说,《竹十一首》通过对竹子的细致描绘和丰富联想,展现了竹子的多重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自然中的一道美丽风景,更是高洁、坚韧、文化和力量的象征。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