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台道人
我祖来从锦江曲,尚忆郫筒醉春渌。
轻衫拂石踏花归,近傍青城结茅屋。
子孙散作淮海居,栾叶英风凛相结。
不惟丛桂竞传芳,时有高人更超俗。
或随羽化附青蛇,或避诏徵称赤局。
我生本是林泉人,失脚尘是困羁束。
每逢蜀士话维桑,便欲携筇访前躅。
道人家世出巴西,万里江山见眉目。
笑施砭石起膏肓,坐察形神穷倚伏。
我席为门君荷旃,相见忘情谢荣辱。
幽香小鼎暮烟横,浊酒一杯春蚁绿。
此身多病经百罹,只合纫兰与餐菊。
休论燕颔觅封侯,莫说鸢肩腾火速。
我有风怀就问君,何时一饱颜色粥。
今日君行跨奔鹿,欲下鹅洲穿柳谷。
他年愿结白云期,与君同看金峰鹄。
轻衫拂石踏花归,近傍青城结茅屋。
子孙散作淮海居,栾叶英风凛相结。
不惟丛桂竞传芳,时有高人更超俗。
或随羽化附青蛇,或避诏徵称赤局。
我生本是林泉人,失脚尘是困羁束。
每逢蜀士话维桑,便欲携筇访前躅。
道人家世出巴西,万里江山见眉目。
笑施砭石起膏肓,坐察形神穷倚伏。
我席为门君荷旃,相见忘情谢荣辱。
幽香小鼎暮烟横,浊酒一杯春蚁绿。
此身多病经百罹,只合纫兰与餐菊。
休论燕颔觅封侯,莫说鸢肩腾火速。
我有风怀就问君,何时一饱颜色粥。
今日君行跨奔鹿,欲下鹅洲穿柳谷。
他年愿结白云期,与君同看金峰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送台道人》以家族记忆和隐逸情怀为主线,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位向往自然却困于现实的文人心境。
1. 家族记忆与乡土情结 诗人开篇用"锦江""郫筒酒""青城山"等蜀地意象,勾勒出祖辈在四川的潇洒生活——穿着轻衫踏花归、结庐青山下。这些画面充满田园诗意,暗含对家族自由精神的传承。随后笔锋一转,提到子孙散落淮海,但骨子里的"英风"(豪迈气质)仍在,暗示自己虽身处尘世,却继承了祖辈的洒脱基因。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我生本是林泉人"道出核心矛盾:一个天性爱山林的人,却被现实束缚。诗中用对比强烈的意象——"浊酒春蚁绿"(闲适)与"多病经百罹"(困顿)、"纫兰餐菊"(高洁)与"燕颔封侯"(功名),凸显了诗人挣扎:既想学道人超脱,又无法完全舍弃世俗牵挂。
3. 送别中的精神共鸣 对道人的描写充满仙气:能"笑施砭石"治病、"坐察形神"参透命运,暗喻其超然智慧。诗人与道人"相见忘荣辱"的交往,实则是两个自由灵魂的碰撞。末尾"跨奔鹿""穿柳谷"的奇幻想象,既是对道人云游的祝福,也寄托了自己"他年同看金峰鹄"的隐逸愿望。
全诗亮点 - 画面感强:从"踏花归"的祖辈到"小鼎暮烟"的送别场景,像一组电影镜头 - 情感真挚:对自由的渴望、对病痛的无奈、对友人的钦佩都流露自然 - 矛盾美:既不美化隐逸,也不贬低现实,真实展现古代文人的两难心境
本质上,这是一封用诗句写就的"心灵自白书",记录了一个被生活所困却始终仰望星空的人,在送别道友时触发的自我剖白。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