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礼庆成诗

有宋乘炎运,于今迈百年。
祖功虽不易,子圣自能传。
宝历迎长至,神丘放大圜。
录宫千福降,清庙一诚专。
翠仗鉤陈下,青城斗极边。
侧班回众弁,虚次待高烟。
晦雾初宵断,晴云未晓鲜。
天形何磊落,帝步变周旋。
丽泽沾鱼鸟,休歌被管弦。
欢声兼岳动,和气与春运。
在昔开鸿业,斯民入化甄。
监危常栗栗,受祉更乾乾。
此日膺神策,孤臣老禁筵。
愿将成命颂,独奏迩英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官员在皇帝举行郊祀大典后写的庆贺诗,用庄重华丽的语言歌颂当时的盛世景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盛世背景 开篇点明宋朝已延续百年,虽然祖先打江山不易,但现在的皇帝贤明能继承伟业。就像用"宝历迎冬至"(皇家历法迎来冬至)、"神丘放大圜"(祭坛举行大典礼)这些具体场景,展现国家正处在政通人和的好时期。

2. 祭祀盛况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祭祀场面:仪仗队举着翠绿旗帜,百官整齐列队等待。特别有意思的是对天气的描写——夜雾散去晨云鲜亮,既写实又暗喻政治清明。还用"鱼鸟沾恩泽"的比喻,说连动物都能感受到皇恩。

3. 臣子心意 最后转为抒情,老臣说自己虽然战战兢兢辅佐君王,但看到百姓安居乐业,还是忍不住要写下这篇颂词。特别是"愿将成命颂"这句,透露出老臣既恭敬又自豪的复杂心情。

全诗就像一部文字纪录片:既有宏观的王朝气象,又有具体的仪式细节;既展现皇家威仪,又流露臣子真情。虽然用词华丽,但核心表达的是对国家繁荣的欣慰和对明君的赞颂,这种家国情怀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