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鱼苗图为戈伯敬题
江波溔漭瀁,林木郁森爽。
藋葺芦橹舫双榜,犬吠鸡鸣自姻党,中有小船递还往。
大妇蹋机女缉纺,小妇抱乳姑负襁,男儿曳罾翁守网,篷底横吹亦寥亮。
桐华落尽春水长,针大鱼苗暖方上。
山中之人师陶朱,门前有客歌无鱼。
通泉凿池潴凹洿,崇垣疏鑯泄其馀,断壶如萍事腹腴。
健夫小帻造远图,布襦短裤凌崎岖,笼肩袂接欢来趋。
大公冠襟坐沙墟,石量筹数较分铢。
乃知贫者义所于,危触巅倾赠满杅,敛固所有无空虚。
五十九翁老白须,蚤岁山林老江湖,往往论世从樵渔。
降日以下道用殊,家有百万储,同室不得通有无。
甚至父子间,相与为秦胡。
不独一斗粟,谣之汉西都。
不独紫荆树,乃为田真枯。
我闻天地赋予同厥初,邈然千里始一肤。
判而若是胡为乎,吁嗟乎不敢贱此下丈夫,吁嗟乎不敢贱此下丈夫。
藋葺芦橹舫双榜,犬吠鸡鸣自姻党,中有小船递还往。
大妇蹋机女缉纺,小妇抱乳姑负襁,男儿曳罾翁守网,篷底横吹亦寥亮。
桐华落尽春水长,针大鱼苗暖方上。
山中之人师陶朱,门前有客歌无鱼。
通泉凿池潴凹洿,崇垣疏鑯泄其馀,断壶如萍事腹腴。
健夫小帻造远图,布襦短裤凌崎岖,笼肩袂接欢来趋。
大公冠襟坐沙墟,石量筹数较分铢。
乃知贫者义所于,危触巅倾赠满杅,敛固所有无空虚。
五十九翁老白须,蚤岁山林老江湖,往往论世从樵渔。
降日以下道用殊,家有百万储,同室不得通有无。
甚至父子间,相与为秦胡。
不独一斗粟,谣之汉西都。
不独紫荆树,乃为田真枯。
我闻天地赋予同厥初,邈然千里始一肤。
判而若是胡为乎,吁嗟乎不敢贱此下丈夫,吁嗟乎不敢贱此下丈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渔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同时通过对比批判了社会贫富分化的人情冷暖。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生活画卷(开头到"笼肩袂接欢来趋") 用白描手法展现渔民一家的日常:江波林木的背景中,有双船停靠、鸡犬相闻的渔村景象。女人们织布纺纱、照顾孩子,男人们撒网捕鱼,连篷船里传出的笛声都透着生活气息。春水上涨时,渔民们集体出动捕捉鱼苗,健壮的男人们穿着短打衣衫翻山越岭运送鱼获,老人们则坐在沙洲上仔细称量分配。
2. 价值对比("大公冠襟坐沙墟"到"乃为田真枯") 通过老渔翁公平分配收获的场景,引出深刻的社会批判。诗人指出古代贫者尚讲义气,而当今社会即便家财万贯的亲兄弟也锱铢必较,父子之间形同陌路。用汉代"一斗粟"的民谣和"紫荆树"的典故,痛心疾首地揭示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
3. 哲理升华(最后部分) 诗人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既然人类本是同源,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最后反复咏叹"不敢贱此下丈夫",表达对朴实渔民的崇高敬意,暗示真正的高贵在于劳动人民的淳朴品格,而非权贵的财富地位。
艺术特色: - 像纪录片镜头般由远及近,从大江林木推到渔家细节 - 用"踏机""缉纺""抱乳""负襁"等动词精准捕捉劳动瞬间 - 通过"一斗粟""紫荆树"等典故深化主题 - 结尾重复句形成咏叹调般的感染力
核心思想: 赞美劳动人民互助共享的美德,批判上层社会唯利是图的冷漠,揭示人性异化的社会根源。在看似平凡的渔事活动中,寄托了对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丁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