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朝山纪行

南海有群山,点点齐烟里。
中系不沉舟,大乘真可拟。
道场何庄严,巍巍崇大士。
圆通称第一,慈悲更无比。
早慕菩萨名,尘心思忏洗。
偶结殊胜缘,南下三千里。
夜渡感慈航(自沪上渡海),朝日惊大美。
才登方便门,接引到尺咫(源通师兄亲至码头相迓)。
龙象得追陪,舟车劳驾驶(佛学院诸法师导游全山)。
幽渚共探寻,曲径同迤逦。
香花随处开,梵呗应时起。
石作不动尊,云幻无常理。
洞外潮如雷,林内竹仍紫。
观海服宏深,陟山叹仰止。
清斋浣俗肠,五观蕴玄旨。
饭即般若珠,茶是菩提水。
灌顶坐闻禅(夜宿佛学院之灌顶院),形疲神未靡。
信有加持恩,所至生欢喜。
佛国自长春,乐游莫逾此。
我亦不肯去,身离心在彼⑴。

现代解析

这首《普陀朝山纪行》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了作者到普陀山朝圣的旅程,充满对佛教圣地的敬仰和旅途中的心灵感悟。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向往与启程(前8句) 开篇用"南海群山像漂浮的烟点"的比喻,引出普陀山是"永不沉没的佛法之舟"。作者怀着洗涤心灵的愿望,偶然获得机缘,从三千里外南下朝圣。

2. 旅途见闻(中间16句) 生动描写了朝圣路上的经历: - 夜渡大海时感受到菩萨护航,日出时震撼于壮丽景色 - 受到师兄热情接待,法师们全程陪同导游 - 探访幽静景点,走过蜿蜒小路,处处可见鲜花和听到诵经声 - 观察到山石如佛像般庄严,云彩变幻展示无常真理 - 潮音洞的浪涛声如雷,紫竹林名不虚传 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心灵体验(接着8句) 写修行生活的深刻体验: - 登高望远感受佛法宏大 - 素斋净化身心,吃饭喝茶都变成修行 - 夜晚听禅虽身体疲惫但精神振奋 - 处处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心生欢喜

4. 留恋不舍(最后4句) 用"不肯去"的典故(传说观音曾在此不愿离开),表达自己人虽离开但心仍留在普陀山的眷恋。

诗歌特色: - 用"不沉舟""般若珠"等佛教比喻,既专业又形象 - "潮如雷""竹仍紫"等描写有声有色 - 把吃饭喝茶等日常活动都赋予修行意义 - 记录从外在旅程到内心感悟的全过程

这首诗通过一次朝圣之旅,展现了佛教圣地的庄严美好,以及修行带来的心灵触动,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佛法的魅力和作者虔诚的信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