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春雨》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雨迷蒙的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前两句写景:春雨随意飘洒,萦绕在开满鲜花的花园周围;雨雾朦胧,让柳树成荫的堤岸显得昏暗不清。"散乱"和"空濛"两个词生动地表现出春雨自由飘洒、朦胧迷离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湿润的春日雨景中。
后两句抒情:诗人凝望这雨景,已经愁肠百结,偏偏又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黄莺啼叫声。"望回"说明诗人看了很久,"肠已断"夸张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忧伤。最后一句用莺啼声反衬愁绪,鸟儿的欢快叫声反而让忧伤的人更觉孤独。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简单的景物(花坞、柳堤、莺啼)勾勒出典型的春日雨景 2. "散乱""空濛"等词既写雨景,又暗合诗人烦乱的心绪 3. 最后用欢快的莺啼反衬忧伤,达到"以乐景写哀"的效果 4. 短短20个字就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
诗人没有直接说为什么忧伤,但通过雨景和莺啼的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春愁。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