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篇

平楚苍苍孟春月,东皇送暖严霜歇。
共忻淑景布阳和,讵意寒威尚飞雪。
同云惨淡冻不开,六花零乱点莓苔。
已向赤城披素练,还过双阙洒璚台。
霏微转觉冰天暮,轻清肯受缁尘妒。
皎洁翻令宿鹭猜,飘扬似触栖乌怒。
银海瑶山尽一时,璚枝玉树互参差。
乍惊柳絮堤边起,忽讶梅花笛里吹。
随风缥缈浑难定,流辉宛转遥相映。
高咏空怜谢女才,扁舟祇动王猷兴。
看看不减去年冬,万户千门积素中。
冷浸虚堂侵几簟,斜穿曲槛照房栊。
别有琳宫兼蕊殿,翔鸾舞凤高低见。
云母屏开璧月明,水晶帘捲珠光现。
皂貂狐貉不胜寒,坐拥金炉漏未残。
重裀列鼎堪销夜,宁知僵卧有袁安。
滴向檐端声淅沥,深闺少妇泪沾臆。
陌头杨柳几经春,玉关迢递无消息。
沉冥永夜复悠悠,他乡游子倍离忧。
天涯短鬓难禁白,旅馆孤灯总易愁。
谩道春宵好行乐,红尘紫陌虚相约。
往来一唱郢中歌,歌长调苦翻萧索。
徙倚空斋竟不眠,新寒仍透广文毡。
世间那得苏司业,买醉谁堪送酒钱。

现代解析

这首《春雪篇》描绘了初春时节突降大雪的奇异景象,通过雪景带出人生百态,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间冷暖。全诗可分四个部分理解:

1. 反常春雪的奇幻景象(前16句)
诗人用"东皇送暖"(春神降临)和"寒威飞雪"(突然下雪)的对比制造戏剧性。雪花像白练覆盖城楼(赤城素练),又像玉屑洒向宫殿(璚台),把柳絮比作雪花,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也仿佛变成真雪。这里用"银海瑶山""璚枝玉树"等晶莹剔透的比喻,把春雪写得既梦幻又带着违和感。

2. 不同阶层的雪夜百态(中间16句)
- 富贵人家:在"琳宫蕊殿"里烤着火炉(金炉),欣赏水晶帘映雪的珠光,享受着"重裀列鼎"(厚毯子和大餐)的奢靡夜生活。
- 贫寒书生:像东汉袁安一样冻得僵卧,连当教书先生(广文)用的毡毯都挡不住寒气,暗指文人清贫。
- 闺中少妇:听雪落屋檐的声音像在哭,想到丈夫远在玉门关(西北边疆),春去春来仍无音信。
- 异乡游子:白发增多(鬓难禁白),在客栈孤灯下愁绪万千。

3. 热闹表象下的空虚("谩道春宵"以下6句)
表面看是"红尘紫陌"(繁华街道)的歌舞享乐,实际是"郢中歌"(高雅乐曲)也驱不散的寂寞。暗示再热闹的春雪夜宴,也掩盖不了人生的孤独本质。

4. 全诗核心矛盾
通过"春"与"雪"的对抗(本该温暖的季节却寒冷),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然规律会被打破,人生承诺会落空(少妇等待的归人),社会地位决定冷暖体验(富人的炉火vs穷人的僵卧)。最后落在知识分子(广文)的困顿上,暗示即便才高如谢道韫(东晋才女),在现实面前也只能"调苦萧索"。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部雪夜纪录片,镜头从奇幻雪景切换到朱门酒肉、寒士茅屋、思妇泪眼、游子白头。提醒我们:同样一场雪,有人看它是风景,有人觉得是灾难,世间悲欢从不相通。最打动人处在于,诗人没有简单批判富贵或同情贫穷,而是用雪串联起整个社会图景,展现命运差异的残酷美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