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 其二 题越州吴伯憩新词即用东坡起句

采菱拾翠,傍越殿寻春,清歌徐度。
何似吴均,善作多愁赋。
浣纱畔、雕栏倚遍,携红袖、潦倒旗亭暮。
莫怜眉妩,恐琐窗人妒。
如听哀筝夜话,向谁行幽诉。
鸳管写、乌丝百尺,待归去、都付双鬓女。
红牙轻按,唱彻愁春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闲适生活画卷,同时暗含人生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春日游乐图 开篇像放电影一样展现春日场景:人们在越王殿遗址旁采菱角、捡翠鸟羽毛,慢悠悠唱着歌。这里用"徐度"形容歌声缓缓飘荡,画面感很强。随后提到历史人物吴均(南朝文学家),说他擅长写忧愁的文章,暗示下文情感走向。

2. 借酒消愁 转到具体生活场景:在浣纱溪畔的雕栏边,主人公带着歌女在酒馆喝酒到傍晚。"潦倒"二字透露失意,但马上用"莫怜眉妩"(别太在意容貌)自我开解,怕被闺中人嫉妒,展现矛盾心理。

3. 艺术慰藉 后半段出现弹筝夜话、在乌丝栏上写词等细节,最后把作品交给歌女演唱。特别提到"红牙"(打节拍的红色拍板)轻轻敲击,唱尽春天的愁绪。这里把创作、音乐和情感宣泄融为一体,说明艺术是排解愁绪的出口。

全词妙在把历史典故(吴均、越王殿)、生活场景(酒馆、弹唱)和细腻情感自然糅合,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段春日vlog:表面记录游玩,实则抒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写首词解闷"的豁达。最后歌女演唱的设定,让私人情绪有了公共表达,余韵悠长。

丁澎

(约1622—1686)清浙江仁和人,字飞涛,号药园。回族。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主事。充河南乡试副考官,荐升郎中。科场案起,以违例被劾,谪塞上五年。工诗。早年与毛先舒、柴绍炳等人称“西泠十子”,后又与宋琬、施闰章等人号“燕台七子”。有《信美堂诗选》、《扶荔堂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