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庭院深深
灯下诗魂冷,帘外月孤明。
蟾光疏瓦凝雪,叶影玉阶空。
偶有雀歌报早,长听露枝低泣,娓娓诉衷情。
谁见幽人泪?
举目问寒星。
锁云阁,倚清瑟,听梧桐。
悲怀难遣,漠漠银汉可相通?
长羡天河牛女,岁岁佳期如梦,恩怨古今同。
一幔绿窗雨,打湿烛花红。
蟾光疏瓦凝雪,叶影玉阶空。
偶有雀歌报早,长听露枝低泣,娓娓诉衷情。
谁见幽人泪?
举目问寒星。
锁云阁,倚清瑟,听梧桐。
悲怀难遣,漠漠银汉可相通?
长羡天河牛女,岁岁佳期如梦,恩怨古今同。
一幔绿窗雨,打湿烛花红。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夜晚的孤独与哀愁,像一部细腻的微电影。上片用"灯下诗魂冷"开场,就像镜头特写:一盏孤灯旁,写诗的人手指冰凉,窗外月亮白得刺眼。月光像霜一样冻在瓦片上,落叶的影子在台阶上晃动,偶尔有鸟叫打破寂静,但更多是露水滴落的声响,像在悄悄说话。主角抬头看星星,其实是在问:没人看见我的眼泪吗?
下片转到室内场景。"锁云阁"是高楼,"倚清瑟"是靠着琴发呆,听着风吹梧桐的沙沙声。这时候的愁绪浓得化不开,主角甚至羡慕起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见一次,但至少能相见,而现实中的遗憾却永远无解。最后镜头定格在雨打绿窗的画面,烛火被雨水浸湿渐渐熄灭,就像希望一点点消失。
全词最妙的是通感手法:月光能"凝雪",露水会"低泣",雨能"打湿烛火",把无形的情绪变成可触摸的意象。它写的不仅是爱情,更是所有求而不得的人生况味——就像现代人深夜失眠时,听着雨声刷手机的那种孤独感。作者用八百年前的文字,精准击中了人类永恒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