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偈颂二十五首 其十四》是一首禅宗诗歌,主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奥的禅理。我们来逐一解读它:
1. “毒攻毒,楔出楔。” - 这两句话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表达解决矛盾的方法。其中,“毒攻毒”比喻用一种恶来对抗另一种恶;“楔出楔”则是用一把楔子把另一把楔子拔出来,形象地说明了用一种对立的方法来解决对立的问题。 - 在禅宗语境中,这种方式往往意味着直接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比如说用冷静和理智来化解内心的烦恼。
2. “老曹山,不识别。” - 这句话提到了“老曹山”,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个禅师的名字或道场。这里的“不识别”并不是真的不认识,而是说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老禅师,也未必能彻底理解其中的奥妙。这反映了禅宗对智慧和真理追求的深层次含义,以及禅理的复杂性。
3. “那里是者僧吃酒处⑴。” - 最后两句提到“者僧吃酒处”,这里的“吃酒”实际上是在隐喻某些世俗的行为或思想。而“那里是”则是在强调,在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觉悟时,这些世俗的行为并不可取,是不适合的精神修养场所。 - 这句话提醒修行者在追求心灵净化的过程中,要远离那些与佛教教义相悖的欲望和行为。
综合来看,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比喻,传达了禅宗中面对问题的直接与不回避态度,以及在精神追求中避免世俗诱惑的理念。它鼓励人们深入思考,直接面对内心和外部的挑战,而不是逃避或妥协。
释普岩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