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岩

西南山多奇,飞云更奇绝。
高骞势欲奔,拔地恣幻谲。
初疑卷怒涛,陡若翻积雪。
盘旋入青冥,委宛赴泬。
山与云气浮,云出山之穴。
一气相吐吞,谁能事分别。
幢幢华盖悬,闪闪风轮挈。
坤灵发秘奥,雕锼元气泄。
俄闻响春雷,骇若飞列缺。
不知何处泉,翻空飞玉屑。
高踪缅前贤,披榛寻断碣。
按籍不可求,别获圣果偈。
儒墨岂同科,达者自综撷。
读如钳在口,虫鱼多漫灭。
钝根落尘缘,解费生公说。
坐久阴风生,凛冽竖毛发。
萧萧众壑鸣,万象纷轩颉。
陡抱杞人忧,难为灵境悦,樵青不解事,瞪目复挢舌。
何年嘘气成,终古此盘结。

现代解析

这首《飞云岩》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贵州飞云岩的奇幻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神秘。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篇到"谁能事分别")
诗人一开头就说西南的山都很奇特,而飞云岩更是奇中之奇。他把山势比作奔腾的烈马,把云雾比作翻滚的浪花和积雪,说云雾在山间盘旋上升,又像丝带一样缠绕着山体。最妙的是"山与云气浮"四句,说山和云像在玩呼吸游戏,你吐出一口气,我吸进去一口,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云。这种写法让静止的风景活了起来。

第二部分("幢幢华盖悬"到"翻空飞玉屑")
这里继续用比喻写景:山岩像华盖(古代仪仗用的大伞)高悬,云雾像转动的风车。诗人感叹这是大地在展示它的神奇,就像有个看不见的雕刻家在创作。突然听到雷声轰鸣,又发现山泉像碎玉般从空中洒落——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雷声、看到水花,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部分("高踪缅前贤"到结尾)
诗人由景生情:他寻找古人留下的石碑,发现文字已经模糊难辨,于是感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本不相同,但聪明人自会融会贯通。坐在山间久了,阴风骤起,各种声响在谷中回荡,让他突然产生了"杞人忧天"般的忧虑——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消失了怎么办?最后以樵夫(砍柴人)看呆了的滑稽画面结尾,留下"这座奇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的遐想。

诗歌亮点
1. 动态描写:全诗用"奔""翻""吐吞"等动词,把静止的山写得像在跳舞。
2. 通感手法:雷声"响春雷"是听觉,泉水"飞玉屑"是视觉,风"竖毛发"是触觉,多种感官体验交织。
3. 哲学思考:在赞叹自然之余,诗人思考人类对自然的理解限度,以及美景永恒的命题。

现代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远超人类想象,面对这样的奇迹,我们既要像诗人一样用心感受,也要保持敬畏——就像今天我们要保护自然遗产一样。诗中樵夫"瞪目挢舌"的憨态,也让我们会心一笑:面对绝景,语言确实显得苍白,有时候发呆反而是最好的欣赏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