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即事

时清祗合力为儒,不可家贫与善疏。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
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

这首诗名为《书斋即事》,描绘了诗人读书生活的情景和心境。让我们逐句来看:

第一句“时清祗合力为儒”,说的是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人们应该共同努力去做一个儒者,也就是一个热爱学习、有修养的人。

第二句“不可家贫与善疏”,可以理解为诗人认为,虽然家境不富裕,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学问和善良。也就是说,贫穷并不能成为忽视学习和善良的借口。

第三句“卖却屋边三亩地”,诗人可能真的卖了屋边的地。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把卖地的钱用来买书了。

第四句“添成窗下一床书”,承接上句,说明诗人的决心,他把物质财富换成了精神食粮,在床边的窗户下,摆满了书。

第五六句“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画面:在霜冻之后的清晨沿着小溪摘果子,晚上在月光下一边走出竹林一边吟诗。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两句“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描绘了乡里人对诗人的看法。乡里的老农可能觉得诗人读书不如耕作来得实际,会嘲笑他。但诗人并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读书的价值超过耕锄。这里的“稽古”,可以理解为研究古代的知识和学问。诗人认为研究学问的价值超过日常的农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坚守自我、热爱学习、追求精神富足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乡里的不同看法和诗人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很有魅力,它告诉我们:尽管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坚持学习,就能找到生活的价值。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