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泷崖兼寄罗一峰

君不见濂溪之水非巨川,周子讲道名遂传。
又不见云谷小山得朱子,芳名烨烨垂青史。
一峰先生玉堂仙,蚤魁廷对声隆然。
只今授徒金牛洞,金牛洞与泷崖连。
泷崖老翁留侯裔,平生重义轻财利。
赡学曾措百里田,延师不惜千金费。
束装来观上国光,请输名马资边疆。
重瞳览奏心愉悦,诏令冠带增辉煌。
昨来别我故乡去,南望文江渺烟树。
曲箪峰高雁阵寒,龙闺月落钟声曙。
寄言一峰旧知音,周朱道学宜专心。
景不自显因人显,勿使金牛竟陆沉。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赞美几位历史人物和友人,表达了"优秀的思想和品格需要传承发扬"的核心主题。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芳名烨烨垂青史")用两个历史典故开篇:周敦颐(周子)在濂溪讲学成名,朱熹(朱子)在云谷办学留名。说明地方虽小,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流芳百世。

第二部分("一峰先生"到"诏令冠带增辉煌")转入现实,先夸赞友人罗一峰(玉堂仙)早年科举高中,现在金牛洞教书;再称赞另一位友人张泷崖(留侯裔)轻财重义,捐田办学、资助边疆的善举获得皇帝嘉奖。

第三部分("昨来别我故乡去"到最后)是临别赠言。以"南望文江""曲箪峰高"等景物描写渲染离别氛围,最后点明主旨:希望友人能像周敦颐、朱熹那样专心治学,让金牛洞的学问不致埋没,强调"思想的价值要靠人来彰显"的道理。

艺术特色上,全诗采用"历史典故+现实人物+景物烘托+哲理点题"的结构,用"君不见""又不见"等口语化表达拉近距离,最后用"景不自显因人显"的警句收尾,既有文人诗的思想深度,又通俗易懂。通过赞美友人来倡导重教尚学的精神,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以文载道"的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