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通过几个典型场景展现了农民的辛劳和赋税压力。
前四句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初夏农村景象:山前小路被浓绿笼罩,柔嫩的桑枝低垂,田里秧苗已分垄整齐,正是蚕茧收获的农忙时节。这些画面看似宁静美好,却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四句笔锋一转,揭示了美好景象背后的艰辛:白天要忙着缫丝(把蚕茧抽成丝),半夜织布妇人还在悲伤劳作。最令人心酸的是结尾两句:老人刚交完官府的赋税,手里却连一束丝线都没剩下。这里用"不长一絇丝"的细节,尖锐揭露了官府剥削之重。
全诗妙在对比手法:前段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反衬出后段人间疾苦;"柔桑""稻秧"的蓬勃生长,对照着农民"悲""了"的无奈结局。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老农交完赋税后两手空空的画面,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封建剥削的残酷。这种白描手法,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