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先天观图
学仙之人,与仙为徒。
住在匡庐之奥、江湖之区。
张公炼丹作龙虎,丹成御气游太虚。
后来出者绝代无,何不学仙住玄都?
玄都之坛角井孤,上摩万里之黄鹄,下伏千尺之饥鼯。
阴森桧筠自太古,斩种力与开辟俱。
扶桑朝日挂绝壁,坐见楼观青馍糊。
擘崖控弦泻哀湍,春秋云露芝田腴。
我亦人间山泽臞,偶陪夔龙宾唐虞。
有时一醉黄公垆,振风三日撼不苏。
折花不得渡弱水,浑手始识仙凡殊。
玉堂学士危与吴,遗我兹山之画图。
寻窗数户久叹息,无因置我双樗蒲。
独行幽人不受呼,扫叶青涧听啼乌。
日暮萝径相萦纡,萦纡萦纡向何处?
明朝为借麻姑鹏,我亦骑之天上去。
住在匡庐之奥、江湖之区。
张公炼丹作龙虎,丹成御气游太虚。
后来出者绝代无,何不学仙住玄都?
玄都之坛角井孤,上摩万里之黄鹄,下伏千尺之饥鼯。
阴森桧筠自太古,斩种力与开辟俱。
扶桑朝日挂绝壁,坐见楼观青馍糊。
擘崖控弦泻哀湍,春秋云露芝田腴。
我亦人间山泽臞,偶陪夔龙宾唐虞。
有时一醉黄公垆,振风三日撼不苏。
折花不得渡弱水,浑手始识仙凡殊。
玉堂学士危与吴,遗我兹山之画图。
寻窗数户久叹息,无因置我双樗蒲。
独行幽人不受呼,扫叶青涧听啼乌。
日暮萝径相萦纡,萦纡萦纡向何处?
明朝为借麻姑鹏,我亦骑之天上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学仙之人的理想世界,同时对比了凡尘俗世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超脱现实的向往。
1. 学仙之人的理想生活
诗的开头讲的是修仙之人与神仙为伴,住在庐山深处或江湖之间。他们像张公(可能指道教人物张道陵)一样炼丹修道,成功后就能飞升仙境,遨游太虚(宇宙)。这里用“御气游太虚”形容成仙后的自由自在,充满奇幻色彩。
2. 仙境的美好与神秘
诗中描绘的“玄都”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山,环境极其壮丽:上有万里高飞的黄鹄(仙鸟),下有千尺深的饥鼯(神秘生物),古树参天,仿佛开天辟地时就存在。早晨的太阳挂在绝壁上,仙山楼阁若隐若现,瀑布飞泻,云露滋润着仙草灵芝。这些意象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灵气的仙境。
3. 凡人的无奈与向往
作者自称是“人间山泽臞”(尘世中的普通人),虽然偶尔能参与朝廷事务(“夔龙宾唐虞”指辅佐明君),但更多时候只是醉酒度日(“黄公垆”是酒家的代称)。他想学仙却无法跨越仙凡界限——“折花不得渡弱水”(弱水是传说中的仙河,凡人无法渡过),这才明白仙凡殊途。
4. 画中仙山的触动
朋友(玉堂学士危与吴)送了一幅仙山的画给作者,他对着画感叹,却无法真正置身其中。最后,他幻想借麻姑(仙女)的大鹏鸟,骑上它飞向天际,表达了对超脱现实的强烈渴望。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奇幻的想象:用夸张的笔法描绘仙境,如“上摩万里黄鹄,下伏千尺饥鼯”,画面感极强。
- 现实的对比:一边是逍遥的仙人,一边是困于世俗的自己,凸显对自由的向往。
- 情感的递进:从羡慕仙境,到无奈于凡尘,最后幻想飞升,情绪层层推进,感染力强。
简单来说,这是一首“做梦都想成仙”的诗,既有对神仙世界的浪漫幻想,也有对现实束缚的淡淡哀愁,读来让人既觉飘逸,又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