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 秋日将往吴门先寄园次澹心展成既庭诸子
倚晴阑极目,见槛外、吴山如积。
罢酒登舻尾,烟篷浪舶。
舞破空碧。
问馆娃何处,乱鸦啼换了,水乡江国。
渚莲低掩红衣泣。
似倚寒塘,暗伤斜日,将愁惹他行客。
怅千年霸气,弥望陈迹。
故人寂寂。
住盘门小宅。
临顿荒园,萧然裙屐。
来朝候我檐隙。
准秋灯夜绿,对床同剔。
奈烟郭、犹遮数驿。
且趁著、万顷洞庭,缥缈挂西风席。
船娘唱、水面争出。
共江关、一片参差橹,更阑听得。
罢酒登舻尾,烟篷浪舶。
舞破空碧。
问馆娃何处,乱鸦啼换了,水乡江国。
渚莲低掩红衣泣。
似倚寒塘,暗伤斜日,将愁惹他行客。
怅千年霸气,弥望陈迹。
故人寂寂。
住盘门小宅。
临顿荒园,萧然裙屐。
来朝候我檐隙。
准秋灯夜绿,对床同剔。
奈烟郭、犹遮数驿。
且趁著、万顷洞庭,缥缈挂西风席。
船娘唱、水面争出。
共江关、一片参差橹,更阑听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准备去苏州(吴门)时,提前寄给几位好友的心情。全篇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旅途中的苍凉秋景和对友人的思念。
上片(前半部分)像一组电影镜头: 1. 开篇是作者倚栏远望,看见苏州方向的山峦像堆叠的积木。这个比喻让远山显得立体可感。 2. 接着镜头转到船上:放下酒杯登上船尾,看烟波中的船只仿佛在碧空中起舞。这里用"舞"字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3. 然后怀古:寻找传说中的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建的宫殿),却只听见乌鸦啼叫,昔日繁华的水乡已完全变样。用"红衣泣"形容残荷,把荷花拟人化,好像也在为逝去的吴国霸业哭泣。
下片(后半部分)转向对友人的温情: 1. 先惦记住在苏州盘门的朋友们,想象他们穿着简朴的衣鞋,在荒园里等待自己。这里"萧然裙屐"四个字就勾勒出文人清贫却风雅的形象。 2. 最动人的是预约秋夜场景:说好要在灯下对床夜话,把灯芯挑了又挑("同剔"这个细节特别生活化)。但眼前还有几站路程,只能先享受太湖(洞庭)秋色,听船娘在水面唱歌。 3. 结尾收在深夜的摇橹声中,余韵悠长。那参差不齐的橹声,就像作者起伏的思绪。
全词妙在把历史沧桑(吴国兴衰)、旅途见闻(船行景象)和友情温暖(灯下夜话)三层情感交织在一起。就像用秋天的冷色调打底,又点上温暖的灯火,最后所有的感慨都融化在江南水乡的桨声灯影里。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