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忆昔熙宁全盛日,百年曾未识干戈。
江南丞相变法度,不恤人言新进多。
蔡家京卞出门下,首乱中原倾大厦。
睦州盗起□连北,谁挽长江洗兵马。
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
官军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
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
楚龚如古在画赞,不敢区区逢圣公。
我尝舟过梁山泺,春水方生何渺漠。
或云此是碣石村,至今闻之犹褫魄。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的是: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期)看似繁荣,实则埋下祸根。作者通过宋江起义的故事,反思国家兴衰的根源。

全诗分四个部分层层递进: 1. 盛世假象:开头回忆王安石变法时的"繁荣",但指出这种改革不听取民意("不恤人言"),重用急功近利的新人(蔡京等),为后来动乱埋雷。就像用危房假装豪宅,地基已经不稳。

2. 乱世来临:用"大厦倾倒"比喻国家崩溃,提到方腊起义(睦州盗)和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北。特别生动的是"谁挽长江洗兵马"——战乱就像血染大地,长江水都洗不干净,说明破坏之惨烈。

3. 招安讽刺:写宋江被招安后立功的荒诞。官府抓不住起义军就招安他们,让他们打别的起义军,像用野火灭火。夜送捷报的描写暗示这些"战功"可能是虚假宣传。

4. 亲身震撼:最后作者说自己亲眼见过梁山泊(起义根据地),春水茫茫让人心惊。听说这里就是英雄据点时,至今吓得腿软("褫魄"),侧面反映起义军的威慑力。

诗的精妙在于: - 用宋江故事做镜子,照出"变法→腐败→民变"的恶性循环 - "长江洗血"的夸张比喻,比直接说"死很多人"更震撼 - 结尾的亲历描写,让历史事件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 表面写宋江,实际警示当权者:忽视民意的改革终将自食恶果

就像现代人反思"经济高速发展时埋下的环境问题",诗人提醒:所谓"盛世"可能用百姓血泪换来的,当权者自我陶醉时,民间怒火已在梁山泊的水泊中暗暗积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