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在早春时节的孤独与思念。
开头两句"短褐随南贾,衰年异壮游"写得很直白:穿着粗布衣服跟着商队南下,年纪大了还不得不在外奔波。这里用"短褐"(粗布衣)和"衰年"(年老)的对比,凸显了主人公的落魄与无奈。
中间四句用了一系列历史典故和地理意象。"龙旂虚左个"暗指失去朝廷重用,"鸿影别中州"以大雁离群比喻自己远离中原。"晚避高丽使,春乘百济舟"则通过"高丽""百济"这些外国地名,强调自己漂泊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这些意象虽然含蓄,但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孤独漂泊的苦闷。
最后两句"王孙与芳草,相忆可能留"最打动人心。诗人望着春天的芳草,想起远方的亲人,不禁自问:这份思念之情,能留住远方的亲人吗?用芳草比喻思念,既点明了早春时节,又让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通过商旅、大雁、异国、芳草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最妙的是结尾那个问句,把想说又不敢直说的思念之情,化作一声温柔的叹息,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欲说还休的乡愁。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