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路过贾谊故居时的感慨。贾谊是西汉著名才子,年纪轻轻就因政治斗争被贬到长沙,三年后郁郁而终。
诗的前四句概括了贾谊的人生悲剧:被贬到偏远的长沙,当了三年流放之臣。他在被贬期间仍心系国家,给皇帝写奏章提建议,还写了《吊屈原赋》来寄托自己的委屈——因为他的遭遇和当年被流放的屈原很像。
后四句写眼前景象:贾谊旧宅长满荒草,秋风吹过,只有路过的诗人摘些水草来祭奠(古人用蘋草祭祀)。最让人心酸的是,回头望去,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个从洛阳来的青年才俊了。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用荒凉的秋景烘托出对天才陨落的痛惜。最打动人的是"不见洛阳人"这一句——曾经意气风发的贾谊,最终只留下一个破败的故居,提醒着后人政治斗争的残酷。诗人表面写贾谊,其实也在感叹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命运。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