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在深夜高楼上的愁绪,用简单却充满画面感的语言传递出深深的寂寞和忧伤。
前两句"坐拥遗衾百尺楼,湘帘高捲不胜秋":诗人独自坐在百尺高楼上,裹着旧被子,高高卷起的竹帘挡不住秋意的侵袭。"遗衾"暗示了独居状态,"不胜秋"既是说抵挡不了秋寒,也暗指承受不住秋日的愁绪。
后两句"半窗凉月三更梦,一枕凄风万斛愁":通过几个具体意象——半扇窗户、冰凉的月光、深夜时分、孤枕、凄冷的风——把无形的愁绪量化成"万斛"(古代计量单位,极言其多),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铺天盖地的忧伤。
全诗妙在: 1. 数字运用巧妙:"百尺"显楼高,"半窗"显残缺,"三更"显夜深,"一枕"显孤独,"万斛"显愁重 2. 感官体验丰富:视觉(高楼、帘子、月光)、触觉(凉、凄风)、心理感受(愁)交织 3. 愁绪具象化:把抽象的情感通过"凉月""凄风"等变得可感可触
就像现代人深夜独坐阳台,看着月光感受孤独一样,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体验。
钱默
钱默,号梅谷,淳安(今属浙江)人。时子。官翰林。事见《青溪诗集·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