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春日田园中的生活画面和内心矛盾。
开篇写春风转向东边的高地,但诗人却因长期赋闲而无力打理荒芜的田地。这里用"力未薅"(没力气除草)暗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物作对比:老树荫下燕子窝显得脆弱,荒废水塘里青蛙却叫得欢腾。这种对比暗喻着诗人隐居生活的状态——看似闲适,实则内心不平静。接着写孩子天真地想种高粱酿酒,而诗人自己虽隐居却还嫌弃种桃树太俗气,这些细节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矛盾。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问朋友要去哪里采蕨菜充饥,流露出对温饱的忧虑。结尾用"华山高"的典故,表面羡慕古人高卧华山的超脱,实则反衬自己无法真正忘怀世俗烦恼的处境。
全诗通过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一个既向往隐逸又无法完全超脱的读书人形象。语言质朴但意蕴深刻,把隐居生活中的苦闷、自嘲和无奈都含蓄地表达了出来。